这两天华锋优配快线,有个事闹得沸沸扬扬:有人忽然发现,很久以来大家常常挂在嘴边的“江浙沪”不知不觉被改口叫“沪苏浙”了!
再一深究不得了,这还不是民间行为,官方早就在叫了。顶级政府官网上,46篇使用“沪苏浙”,仅有6篇按老习惯叫“江浙沪”。这可咋办,跟着改口吗?“沪苏浙”也太别扭了吧?
我还以为是先入为主,叫着叫着习惯了就好,可是问一个专业人士,他说不是那回事。
首先,“沪苏浙”声调搭配不协调。首尾均为去声,中间夹个阴平,读起来呆板。而“江浙沪”开头阴平与后续去声形成高低对比,更具节奏感。
不仅如此,“沪”“苏”“浙”都以闭口音收尾,尤其是“苏”的韵母需圆唇,与“浙”的卷舌声母衔接时,口腔需快速调整,导致发音滞涩。 而“江浙沪”中“江”鼻韵尾更开阔,过渡更自然。
还有就是,“沪”与“浙”均为清擦音,中间插入“苏”的舌尖前音,发音部位频繁变换,连贯性差。而“江浙沪”声母分布更均匀,摩擦感更低……
一番专家意见,云里雾里。我只晓得“沪苏浙”读起来拗口华锋优配快线,不知道其中这么多道道。
当然,我也有我的道道。在我的心目中,“沪苏浙”和“石家庄”一样粗鄙不堪。和“石家庄”齐名的还有很多,比如“黄冈”,比如“宝鸡”。
好好一个常山,愣是改名石家庄,威风凛凛的“常山赵子龙”得改叫“石家庄赵子龙”——哪来的乡巴佬?
苏东坡被贬黄州,写下流芳千古的《赤壁赋》,如今黄州退化成黄冈,一个看上去灰不拉几的土包包,如何匹配昔日荣光?
“明修栈道暗度陈仓”,何等熠熠生辉的陈仓,如今居然落难凤凰成了“宝鸡”——再“宝”又如何,能改得了任人宰割永远飞不上天的命?
“江浙”一词古已有之。早在元朝就有了“江浙等处行中书省”,辖区包括当今的苏南、皖南、上海、浙江及福建。尽管元朝统治者粗鄙,但作为文化符号,“江浙”源远流长。
清有江南省,仅存16年就被拆分。此后“江浙”专指江苏、浙江两省。江浙两地同属太湖吴语文化圈,经济文化高度融合,因而“江浙”成为江南核心区的代称。
民国时期,上海崛起,升格为特别市,因而有了“江浙沪”之称,后来逐渐为民间接受 。
改革开放后,上海经济区规划涵盖江浙沪9个城市,“江浙沪”作为区域代称更深入人心。
进入新世纪,电商兴起,江浙沪物流高度发达,“江浙沪包邮”名传天下,令多少“偏远地区”国人艳羡。
“江浙沪”,每个字都有温柔的三点水,相濡以沫,相得益彰。江浙沪三地,共享吴越文化、水乡生态和方言体系,使“江浙沪”成为文化共同体的象征。
说好的珍视传统文化呢?莫非这个不算?
人蠢多读书,别一天天的咋咋呼呼,拆这个改那个。
尚红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